看視頻賺錢、玩遊戲賺錢、看小說賺錢、讀新聞賺錢,甚至走路睡覺也能賺錢……麵對這樣的宣傳,你心動了嗎?近年來,一批打著“躺賺”“走賺”“玩賺”旗號的賺錢類App頻頻出現,憑借聽起來毫不費力的收益方式,吸引大批用戶下載安裝。然而,一些參與者發現,賺錢任務總是繞不開看廣告,而標榜的高收益則遲遲難兌現,甚至還可能麵臨個人信息泄露等問題。
在幾乎“人手一部手機”的年代,讀新聞、看視頻、打遊戲已經成為很多人每天必做的“日常”。然而近年來一批打著“看新聞、看視頻、走路……能賺錢”旗號的賺錢類APP,從安裝注冊使用到提取現金,整個過程圈套重重,一不留神,不僅白費功夫,還可能掉入陷阱。
賺錢類APP隨處可見
“看視頻就能把錢掙了”“走路可以領錢了”……在玩遊戲、刷微博、看短視頻時,用戶常常看到這種賺錢類App廣告。用戶隻需利用零散時間在手機上進行簡單操作就可以獲取一定回報,低投入高回報的誘惑吸引了許多手機用戶參與。不少APP還采用“第一次注冊獎勵”吸引用戶點擊下載,而用戶在初期獲利嚐到甜頭後,又會在“成功推薦親朋好友得獎勵”的誘惑下向他人介紹,這些都加速了此類APP傳播。
“看小說不僅不用花錢,隻要點幾個廣告,還能賺錢。”市民朱先生喜歡看網絡小說,每年都要為看書付出不菲的金錢,去年他看到一些網絡小說網站,推出“看書不花錢還能賺錢”的廣告,不禁大為心動,立刻下載了好幾個此類的網絡小說APP,開始“賺零花錢”之路。“看一章小說,需要點擊觀看好幾個廣告,才能換幾十個金幣,合人民幣一兩分錢。浪費時間不說,還影響閱讀感覺。”朱先生氣憤地說,“關鍵是這些網站的小說質量太差了,有的比小學生作文都不如,看得特別難受。我們愛看書的人,不是為了看書而看書,是因為書好看才看書,這不是本末倒置了麽?”沒用多久,朱先生就卸載了這些APP,回歸了自己付費看書的日子。
市民趙先生告訴記者,自己在玩遊戲、刷微博、看短視頻時,經常會看到植入的賺錢類APP廣告。“有一次我玩手遊,剛開始沒幾分鍾,就跳出彈窗廣告提示看個短視頻可以賺錢,我就點進去了。一看是某個資訊APP的廣告,廣告稱每天在它們那裏瀏覽達到一定時長,可以兌換相應金額的人民幣。”趙先生說,“瀏覽網站的時候,也經常會看到‘下載某某APP可以賺錢’的廣告,其中不乏比較正規的APP。”
記者發現,除了在各大網絡平台的植入廣告之外,很多應用商城中也存在大量賺錢類APP,涉及多個品類,諸如閱讀新聞賺錢、轉發文章賺錢、試玩APP賺錢、走路運動賺錢、知識問答賺錢、問卷調查賺錢等等。同時,關於賺錢類APP的經驗貼也在網上隨處可見,這些文章大多以誘惑性文字為標題,打著分享經驗的幌子為APP做推廣,為賺錢類App帶來不少流量。
費時費力提現難
那麽,下載這些APP真的能賺錢嗎?在我市一家企業工作的張女士用親身經曆告訴大家,要想真正在這些App上賺到錢,“簡直比登天還難”。
張女士曾經下載了一款號稱“刷刷新聞就能賺錢”的資訊App。據說,在該App中閱讀新聞、分享資訊、推薦好友注冊、每日簽到等都可以獲得金幣,金幣可以換取為獎勵金並提現。這個賺錢模式看似十分合理,可實際上卻有著層層“套路”。
“廣告上聲稱的收益和實際十分不符,第一次注冊獎勵幾千金幣,注冊後發現幾千金幣實際還不到1塊錢。”張女士對記者說。根據該平台規定,閱讀資訊、觀看視頻、分享新聞、簽到等都可以換取金幣。然而,按照兌換原則,用戶至少要閱讀四五百分鍾的新聞資訊或者觀看十幾個小時的短視頻,才能賺取1元錢。“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賺這1塊錢,很不值。而且這1塊錢還不能馬上提現,而是要累計攢夠一定金額,才能提款。”張女士說,在累積獎勵金的過程中,“賺錢”的門檻會越來越高,任務難度和體量會成倍增長。麵對著越來越繁瑣的任務,張女士最終選擇“卸載了之”。
除了做任務耗費精力賺錢之外,賺錢類APP還可以通過“拉人頭”賺錢。記者發現,許多APP都設置了豐厚的推薦獎勵,與看新聞賺錢相比,這種賺錢方式似乎輕鬆得多。比如某頭條資訊,邀請一位用戶可以得到9元,邀請越多賺得越多,最高可達15元/位。一款打車APP,老用戶邀請新用戶可以得到15元的打車券。而以走路能賺錢為噱頭的一款APP,則將拉人頭數量與用戶等級、收益掛鉤。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賺錢類App賺不到錢還隻是浪費些時間,危險的是它可能把用戶的個人信息給“賣”了。大學生李螢曾經玩過一段時間某個賺錢類手遊,不久之後就經常會接到一些不明來曆的電話,向她推薦網貸或“刷單”等業務。回憶起最近的經曆,賺錢類App成了最後鎖定的問題來源。“在注冊用戶時,我填了真實姓名、手機號、身份證號和個人地址來通過實名認證,明顯是這個App泄露了我的個人信息。”李螢說。
行業還需規範
賺錢APP之所以流行開來,是因為它創造了一個門檻極低的賺錢方式,勾起了人們試一試的願望,契合了大多數人“閑著也是閑著、反正也沒啥損失”的心理。而且一些賺錢APP確實不騙錢,但它利用使用者的時間、社交關係、手機內存,占據注意力,本質上來說,使用者不是在賺錢,而是淪為它們賺錢的工具。
破解賺錢App各種套路,避免被當作“韭菜”割,用戶自己留心是一方麵,另一方麵則需要監管部門有所作為,從立法上規範這類APP。就目前而言,賺錢類App尚處於法律真空之下,遊走於監管的灰色地帶。倘不及時立法規範,可能引發更多違法犯罪行為。業內人士表示,有關部門應積極行動,合力整頓,同時建立規範和專業的監管體係,加強此類App的準入審查、用戶信息管理和資金監管,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最後需要提醒的是,無論是虛假宣傳、信息泄露,還是傳銷推廣等套路,用戶都要擦亮雙眼,多個心眼,切莫貪圖便宜,不要輕信天上掉下來的餡餅。
© 1996 - 2019 平地起雷網 版权所有联系我们
地址:花义村